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

[原创] 我们的名字叫“知青”

人生如梦123 发表于 2020-4-1 16:42:29 手机频道 | 显示全部楼层
如今,这一代知青都老了。
祝全国所有的知青,都有个幸福的晚年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杨帆启航123 发表于 2020-4-11 14:36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
知青,这两个字究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还是青春的叹息,有谁能说的清楚?!

点评

呵呵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 功过是非,自有历史记载,且看后人评说。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-11-13 13:50
我最近看了一个有关介绍“知青”的视频,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,有五万多名知青,他(她)们年轻的生命,永远留在了下放的地方……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-4-11 14:58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杨帆启航123 发表于 2020-4-11 14:44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义夫义 发表于 2020-4-1 13:45
每当我看到了它们,就想起了那段难忘的“知青”岁月……

珍贵的历史图片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义务兵123 发表于 2020-4-11 14:51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义夫义 发表于 2020-4-1 14:24
向知青战友问好!祝安康!

谢谢老师!请您保重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义务兵123 发表于 2020-4-11 14:58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杨帆启航123 发表于 2020-4-11 14:36
知青,这两个字究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还是青春的叹息,有谁能说的清楚?!

我最近看了一个有关介绍“知青”的视频,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,有五万多名知青,他(她)们年轻的生命,永远留在了下放的地方……

点评

唉,真的使人悲痛啊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-4-11 17:53
1

查看全部评分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义夫义 发表于 2020-4-11 15:12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义务兵123 发表于 2020-4-1 14:46
珍贵的历史文物,值得收藏!

这两个物件,是那段历史的证据。呵呵,至于有没有价值,还是一个问号哦。

点评

我认为:这两个物件是知青岁月的一个证据,也是一个念想,有其独有的历史价值哩。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-4-14 14:02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义夫义 发表于 2020-4-11 15:18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杨帆启航123 发表于 2020-4-1 14:52
这两样东西确实珍贵,值得收藏!

我保存至今,仅是对知青岁月一种念想,谁知道有什么价值哩。呵呵…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义夫义 发表于 2020-4-11 15:22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人生如梦123 发表于 2020-4-1 16:17
喜欢读老师的文章,谢谢老师!

谢谢鼓励!问好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义夫义 发表于 2020-4-11 15:24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从1955年至1978年,知青上山下乡总数为1776.48万人。
资料来源:是原国务院知青办公室。


点评

向一代知青致敬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-11-27 16:46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义夫义 发表于 2020-4-11 15:25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,前后经历25年,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。

三个阶段:

1、第一阶段从1968年到1969年,主要是将大部分“老三届”毕业生分配到农村、边疆。

2、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73年,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锐减,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又一次发生经济“过热”,出现了所谓“三突破”,职工队伍的迅速膨胀,使应届初、高中毕业生大部分留城,一部分在乡知识青年也通过招工回城。

3、第三阶段从1974年到1976年,1973年1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提出采取经济“紧缩”政策,其中一条措施就是严格控制职工总数的增长。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出路,又开始以上山下乡为主。我国从1966年开始有了知青,1977年是最后一批下放知青。
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楼主

高级会员

热门推荐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

皖公网安备 3418230200004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