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奶爸在解放初参加工作,时间一晃到了1960年,正逢上“三年自然灾害”,粮食欠收,人民生活困难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国家施行动员城市居民下放农村政策。商店经理收到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文件,看后心里大喜,呵呵,这下机会终于来了,吴庆云这个不顺从我的“刺头”,这下可以把他及全家下放农村原籍去。于是,经理立刻将奶爸作为下放农村名单上唯一的一名,上报有关部门。很快,批复下来了,经理马上通知奶爸,离开商店,办理户口从城市迁到农村,到农村务农去。我的奶爸是个刚强的人,他并没有向经理服软,当时只说了一句话:下放就下放。转身便离开商店,回家将下放农村之事告诉我的奶妈。
由于历史的原因,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还存在着“三大差别”。一、城乡之间的差别。二、工农之间的差别。三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。简明而言,就是农业落后于工业,乡村落后于城市,体力劳动者在文化技术水平、劳动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落后于脑力劳动者。当时,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,那些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人,大部分都是吃“旱涝保收”的“皇粮”之人。呵呵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而我据实要说的是,当年绝大部分具有城市户口的普通城市居民,大部分主要从事的是工厂里的工作,或者是从事教育、商业、服务行业的工作。他(她)们每月至少可以领取到30元左右或者以上的人民币工资,当时的物价,整个60年代到80年代,物价水平变化不大。当时的物价水平大概是:60年代,1斤大米0.13元,1斤猪肉0.64元,大白菜1斤2分钱。70年代,大米0.13元/斤,猪肉为0.70/斤。80年代初,一斤番茄2分钱,一个鸡蛋5分钱,一斤土豆2分钱,一斤猪肉0.73元,一斤油菜子香油0.76元,一百斤大米13.40元,一百斤稻子9元。在城里有工作的普通居民,每天可收入一元左右的人民币,每月工资按时发放,所以基本上可以养话一家数口人。而在农村务农的人,也就是农民,他(她)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干着最繁重的体力劳动,而每天一个壮劳力所得的一个整工分(十分工)价值,却是连一包“东海”牌香烟都买不起。当时,一包“东海”牌香烟售价是0.28元人民币。也就是说,当时城乡收入差别很大,农村农民辛辛苦苦累了一天,收入还不到0.28元人民币。由此可见,这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实在是大多了。所以相对而言,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,确实是比城市里的居民贫困多了。就是现在,“三大差别”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哩。例如:现在农村农民每月的养老金,大家都知道,远远少于城市里的政府公务员、事业单位以及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啊。
鉴于以上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城乡之间差别,当我的奶爸回到家,向我的奶妈说了商店经理要他全家下放农村去务农的事情后,我的奶妈当即表示坚决不同意。奶爸是长兄,大名叫:吴庆云,他的乳名叫:大侉子。他还有一个兄弟,大名叫:吴庆培,乳名叫:小侉子。所以奶妈当时对奶爸说:“大侉子哎,我和你商量一下,我们全家在泾县城里已经生活了十年多了,早就已经习惯了在城里生活,我们在城里已经有了土改时分配的房子,我只是一个家庭妇女,没有工作收入,全靠你一个人在商店的工资,每月收入30多元维持全家三口人的生活,(1960年时,奶爸有一个十多岁的儿子,正在上学读书。1962年生育一个女儿)我们都是城市户口,如果全家迁移到农村,靠你一个人在农村务农,每天辛苦挣一个整工分,还买不起一包0.28元的东海牌香烟,这点微薄收入叫我们全家人日子怎么过呢?”奶爸认为奶妈说的确实有道理,默然无语,低头深思,眼神茫然。
看到奶爸为难的眼神,奶妈继续温柔地说道:“大侉子哎,你看这样好不好?我们有房子在城里,儿子还正在城里上学读书,只把你一个人的城市户口迁移到农村,我和儿子的城市户口不迁,继续留在城里生活,好在你下放的太元乡离城里不远,你可以早出晚归,每天都可以回家。好吗?”
当时,我的奶爸的父母还健在,他们居住在泾县太元(乡)人民公社、桃园大队(村),他们都是农民。那时候的全国农村,已经实现人民公社集体化了,农民叫公社社员,在土地上劳动,收入实行工分制,家家户户的口粮全靠工分来定。一个壮劳力每天记一个工(十分),而妇女和老人只有七分工或者八分工。所以,我的奶爸对农村的收入情况,心里很清楚,当时农村农民的收入,确实是不能与城市人的收入相提并论,城乡收入的差别,实在是太大了啊!
我的奶爸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,觉得奶妈说的很有道理,都是实情,于是,听从了奶妈的意见,决定只把自己一个人的城市户口迁移到农村去,自己早出晚归,居住在城里,一家人继续守护在一起,过着相依为命的平常日子。
然而,原来奶爸在城里商店工作时,每月薪水可领取30多元,尚可够维持一家人的粗茶淡饭的生活,可下放到农村后,农活累且不说了,而每天所得收入还不足0.28元,一包东海牌香烟都买不起。时间长了,家里的生活水平逐渐下降,一日不如一日,捉襟见肘,陷入贫困,家里的日常生活实在难以维持。于是,奶爸为了改变家里这种生活困境,穷则思变,奶爸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,决定不再去农村干农活了,另谋出路,凭着自己身强力壮,有一把力气,去拉小板车(一种人力车)运输货物,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养活一家人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自食其力,自谋职业,当一个拉小板车的个体户。
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,泾县这个小县城比较落后,社会上运输货物的机动车辆货车很少,所以货车只运输长途路程的货物,而城里的一些短途运输,根本别想用上货车(汽车)来运输。比如,商店从仓库运货,居民搬家、去郊外山区买点柴禾运回家,这些货物数量不多的短途运输,都是用人力小板车来完成的。就是这种人力小板车,当时价格需要200—300元,一船普通的人家是根本买不起的。由于奶爸的人缘关系很好,他想方设法,东借西凑,终于筹借够了买小板车的钱,买回一架人力小板车。